万亿市场

在过去的几十年中,中国占据了全球40%以上的电商交易——每年约为千亿美元。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数据,这一数字已经高于法国、德国、日本、英国和美国的总和。
从市场看,中国快递和外卖行业在高基数(300亿件/年,4000w单/天)下迎来高速增长(30%+ CGAR)。去年双十一当天,物流包裹突破10亿大关,大致相当于全美二十天的物流货量。而阿里巴巴方面表示,10亿这个量级在不久的未来将会成为常态。
但2018上半年顺丰、申通、韵达等的财报提及,其营业成本增速要高于营业收入增速,主要原因正是用工成本的上升。物流最是劳动力密集行业。但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在2012年出现转折点,劳动力红利在下降,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,导致人力成本急速上升。
外卖等“城市轻物流”领域也面临类似的情况。中国在线订餐用户规模达到三亿人,与美国总人口等量。根据美团的招股书,预计2023年餐饮外卖市场规模将超过1.5万亿元。2018年,外卖量约6000万单/每天,保守情况下需要250-300万活跃的骑手来能完成订单任务。按照1:5的比例需要有1250-1500万的骑手池调配,这数字相当于1%的中国人口,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,所以外卖行业比较迫切地在寻求技术手段解决问题。
正是有了“刚需”,不管是初创型机器人公司,还是有配送业务场景的平台型公司纷纷发力智能物流方案,使得“无人配送”有了一个可以期待的未来:无人车将外卖或包裹送到楼下,室内机器人再把它送到你手里。
中国?美国?

美国的人力成本高,可供调配的配送人员更少。而中国有很多封闭式社区,人员出入受限,无人配送会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。但在这片新蓝海中,中国的机器人公司有可能会率先冲刺。
首先是体量的差异。不管是电商还是外卖平台,中国互联网消费群体的量级都更为庞大。以外卖为例,2015年上市的Grubhub日订单量为43万单左右,差不多也就是美团外卖的五十分之一。美国人的食品消费存在固有习惯,90%的外卖订单来自电话预订,汽车餐厅到处皆是,一次从超市买回1周食材也是很多家庭的惯例。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,中国外卖不但订单数量更大而且更加分散,海量的、即时性的订单并发除了中国互联网之外,全世界没有任何国家能够予以满足。所以对及时性的运力需求,中国公司的感知更为强烈。
其次是人口密度。简单来说,中国的人口密度约是美国的5倍。而城市人口,尤其是大城市人口的密度差异更大。人口越密集,意味着总配送成本越低,但末端配送成本占比会相应增加。有统计表明,这个环节已经占到中国配送行业总成本的30%以上,降本增效的紧迫性更高。
最后,亚洲市场比美国市场对机器人的接受程度高。中国人经过10年互联网疾风骤雨式的洗礼,对新鲜事物的宽容心更高。比如,全球扫地机器人增长速度最快的就是中国。
此外,美国的法律法规相对严格。旧金山就颁布了一项规定,将初创企业的配送机器人限制在人口较少的城区活动,且必须有人监视,速度不能超过3英里。反对者担心机器人对行人安全造成影响,尤其是老人和儿童。这使得测试很难在真实的交付情况下展开,继而延迟其商业化的时间。
最后1公里?最后100米?
目前,一些工业型物流机器人,比如AGV机器人、码垛机器人、分拣机器人已经开始投用。它们的使用场景相对比较标准化。但服务型配送机器人是个全新的赛道,大部分的产品处于实验室阶段。
阿里、京东、美团等诸多电商与物流企业纷纷入局,不断加大无人配送的投入。但互联网大公司大都从室外配送切入;而YOGO等初创公司则是从室内配送开始做起。前者的产品更像是无人车,除了自动驾驶的技术,需要解决路权的问题;后者涉及的的机器人技术更复杂,也需要突破室内的管理权限,如电梯的改造等。


很多人认为“终端配送”是个细分市场。事实上,只要是“送东西”,不论外部环境如何,最终都会有“室内最后100米”的需要,几乎是全场景的应用覆盖。 如果YOGO能在2019年完成量产,它将在这场机器人的混战中率先突围。
郑重声明:信谊科技网站登载/转载此文出于传送更多相关文章之目的 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念或论述。本网不担任其真实性 。